普法微信
当前位置:首页 > 食品安全

预制菜火爆背后,品质保障仍需重视,未来更需规范化

发布时间:2022-05-26 人气: 来源:


5月份,广东、山东等地区相继发布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,大力推进行业发展。自从苏州味知香正式登陆上交所主板,成为“预制菜第一股”后,众多上市公司争相入局,持续引发热议。各地政府和社会纷纷投入,聚焦产业集群。那么,疫情催化之下的预制菜热,是否具有可持续性,预制菜如何保证食品安全、保障菜品原料质量?未来预制菜市场,品牌、渠道、营销方式、产品品质等更多方面,哪个将成为预制菜做大做强的关键?《中国食品安全网》特对此进行深度采访报道。

预制菜获资本市场青睐 一季度多公司业绩“红红火火”

连日来,在暂停堂食的情况下,除了配送外卖,在大型超市门口销售预制菜成为线下餐厅提升业绩的一大“法宝”。同时,预制菜线上销售火爆。

根据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,国联水产、安井食品、得利斯、千味央厨、圣农发展、乐禾食品集团等众多公司在预制菜业务上可谓“红红火火”,势头喜人,预制菜更是成为不少公司业绩上升的新增长点,被寄予厚望。

“公司预制菜业务实现三连增!”、“公司全面进军预制菜领域!”不乏听到已享受到预制菜行业红利的企业对预制菜行业发展的肯定。政策倾斜、资本推动,热度不减、号称万亿市场规模的“预制菜”,在众多上市公司争相入局后,一季度业绩数据也交了满意的答卷。

自进入2022年1月以来,预制菜吸引的资本也越来越多,与预制菜相关的股价接连暴涨,爱烧饭、王家渡食品、三餐有料、锅圈、寻味狮、银食、麦子妈等10余个预制菜品牌在一年内接连获得融资,最高融资金额破亿…...预制菜行业的热情瞬间被引爆。

“不过,也正因如此,在政策、资本、技术以及餐饮产业链上下游玩家的共同推动的作用下,造就了预制菜如此“欣欣向荣”的景象。需要警惕行业“过热”而产生的种种问题。”对此,高级经济师、产业经济投资专家邓之东接受《中国食品安全网》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
预制菜虽“火”,但食材的新鲜度、安全性问题仍需重视 

当下,消费者居家烹饪的意愿度高,“吃得好”是关键,追求食物品质和仪式感。

“大家都说比外面卖的都要好吃。做饭真的很有成就感,过程也是一种享受。平时备菜、切菜需要大概40分钟到1小时,现在只需要炒菜10分钟搞定。”北京通州35岁爱烹饪的臻女士向《中国食品安全网》记者说道。

作为预制菜铁粉,她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在网上购买预制菜。“除了方便快捷,提高做饭效率,预制菜的摆盘品相也很好,味道也很正,很容易有食欲,比我自己亲手做肯定是要强得多。这种方式是一个趋势。”

“免洗、免切、免调料,非常方便。预制菜品类除了家常菜,也有一些特色的、高端的菜品。比如一些海鲜菜品、地方特色小吃,我们也会陆续研发,主要是符合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和节奏,特别是三线以上的城市。我们今年的销量就特别好,“90后”是主要消费群体。”淘宝平台月销9万+预制菜店员告诉记者。

淘宝平台评价区消费者差评截图

可仔细在预制菜商品评价区看,对预制菜口味、食材源、菜品吐槽的消费者也不在少数,如上图所示:消费者吐槽一包鱼香肉丝标注170克,汤汁得有100克。有点肉丝,还有其他配料;还有消费者吐槽卖相好看,但特别难吃;还有消费者不建议购买,肉的品质不好,腥味太大。

事实上,由于预制菜采用速冻方式保鲜,食物在运输途中对于温度的要求较高,温度达不到,极易影响食材新鲜度。

根据《2020—2026年半成品菜行业市场调查与前景预测报告》显示,目前半成品菜生产企业众多、竞争较为激烈,集中度低,规模化企业较少。虽然半成品菜行业市场空间大,但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,价格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空间下降。企业树立品牌形象能够区别于同类竞品,走出激烈的价格竞争,建立自身优势,提升产品附加值,高质量发展是关键。

“预制菜生产商数量众多,多数还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模式,自动化程度低,只供应少量客户,产品结构相对单一,且标准化程度较低,食品安全及品质难以保证。”邓之东表示。

预制菜卫生、安全是消费者关注话题 食品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


通过梳理,记者发现除了以上提到的品质、食材源、菜品等一系列问题之外,预制菜是否卫生,安不安全,也是消费者最关注的话题之一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,预制菜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:一是企业资质问题,一些预制菜商家资质不全,甚至没有资质,在后厨加工预制菜,设备不达标,食品生熟不分离,安全隐患大;二是存储风险,消费者收到预制菜后,应当迅速分门别类处置,区分冷冻、冷藏等;三是一些预制菜信息不全,配料表、生产日期、保质期、储存条件等信息都应该标注清楚。

“对于预制菜的安全隐患,很多人都关注食物的储藏运输,却忽略了预制菜原材料的来源问题。预制菜食材的新鲜度、安全性问题需得到重视。”朱毅说。

有关预制菜面临的安全隐患,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清杰认为,首先要考虑加工过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问题,其中包括原材料的新鲜程度、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剂量;运输过程中冷链环节也至关重要,要控制温度,还要注意运输途中的破损问题。

监管部门也关注到了预制菜的安全问题。2020年8月6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《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在调整食品经营项目的修订内容中,增加了简单制售分类、增加半成品制售项目等;针对简单制售类项目风险相对较低的特点,进一步细化食品经营项目类别,实施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。

《办法》明确,在热食类、冷食类、生食类食品经营项目的基础上,增加简单制售分类,适当简化简单制售类项目审查要求。增加半成品制售项目,明确半成品定义,规定半成品制售仅限中央厨房申请。

预制菜未来如何发展  专家各抒己见 

随着行业的发展,以及人们的消费升级,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菜品更加丰富了,同时预制菜的加工程度也更高了,另外大型企业入局,也成为常态。无论是受疫情影响还是懒人经济的兴起,预制菜正在逐渐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,无论在预制菜市场里能创造出多少种花式菜品,品质和安全永远是食品企业必须坚守的行业底线,也是预制菜是否能持续赢得消费者信赖的核心。未来预制菜产业如何发展?

上市公司职业投资人程宇接受《中国食品安全网》记者采访时表示预制菜在满足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需求之上,又满足了人们对于菜品口味和营养的要求。所以实际上是大势所趋,因为,这是人们在快节奏生活情况下,对于饮食上新的要求

但预制菜也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,因为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在其他发达国家,预制食品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和成熟的产品。比如:便利店里边的寿司和饭团,还有便当。

预制菜是大势所趋,在这条道路上可以有足够多的行业标准技术去沉淀和积累。无论是在食品的食材选择,程序加工预包装,销售渠道,供应链安全,等等环节都是厂家可以去不断积累沉淀技术的领域。当然,预制菜首要的前提是要保证食材的新鲜,因此,在生鲜渠道方面需要重点投入。

高级经济师、产业经济投资专家邓之东接受《中国食品安全网》记者采访时指出预制菜影响因素,首先是行业因素:预制菜市场进入门槛相对较低,我国预制菜市场的企业数量近几年井喷式增长,但入局的预制菜生产商以同类型中小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居多,行业竞争格局相对分散,集中度偏低,有较大提升空间。

其次,品牌因素:预制菜市场中的企业数量较多,竞争激烈。但由于多数企业规模偏小,覆盖的区域与客户范围较小,不是品牌,使得其产品的推广力度亦有限。品牌影响力的大小,决定消费者对预制菜产品的认知度,较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。

再次,冷链技术:相当部分预制菜产品需要冷链运输,物流成本及产品新鲜度的要求限制了单个企业的产品配送半径,目前一般一个预制菜企业通常只能覆盖一定地区,尚未出现全国性的预制菜龙头企业。

来源:中国食品安全网